5月13日有网友爆料称,广东普宁市第三中学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中,由于正值炎热午后,且有平板支撑等和地面接触的动作,多名学生被烫伤。网友质疑学校处理不及时。随后,校方表示,上级已来核查,“学生都正常”。后教育局回应称,大概9名学生比较严重,手被烫破,“目前已获家长理解”。
令人咋舌的是,事后学校煞有介事发了一封“表扬信”,信中没有考虑不周的歉意、全是“上价值”的自我感动——形容没有退缩、抱怨的学生“在困难中坚守、在挑战中奋进”,让在场的老师和评委“震撼与感动”!学校的匆忙“定调”,给一场办学事故,硬是说成了学校有意为之的苦心安排,仿佛伤痕都成了、而且也应该成为孩子们进阶之路的“勋章”。“表扬信”中展现出的价值观,满是对“培养学生吃苦能力”的强烈推崇,这激起不少网友反感。
在教育界,如何面对苦难一直争论不休。很多家长和教育界人士担心,学生成长环境优渥,遇到困难怎么办?于是,“制造苦难”、复刻一些人早期痛苦成长经历,被一些人视为教育圭臬。客观而言,对孩子进行苦难教育、挫折教育不无道理,毕竟,挫折、苦难确实能够培养一个人坚毅的意志品质。不过,挫折教育不是“没苦硬吃”,不是人为制造有损身心的痛苦。
很多痛苦与其说是磨砺,不如说是摧残。在很多学校,依然存在极限压缩就餐时间、跑操要“前胸贴后背”等现象,甚至由于时间紧缩,学生个人卫生都有问题,“我们是实验班,很多人日常都是脏脏臭臭的”。有毕业于某“吃苦教育出名”学校的学生,总结自己中学生涯“吃了太多没有必要的苦了”。甚至十年后,她这样形容自己中学时光的缺失——“情感淡漠、欲望低迷,不懂得人情世故和生活常识,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生命教育,也没有对世界更广阔的追问”。可见,过度迷信“困难成就人生”,能不能磨炼出坚强的意志不清楚,但很容易留下身心“后遗症”。
在艺术家刘耀华举办过的个展上,作品“一堆苹果”让人印象深刻。他对175个苹果分别扎入一根针,分别有果子掉落或腐在树上,最后75个畸形、干瘪的苹果被收集起来做成了艺术品。扭曲变形的果子,让人看到苦难教育的“威力”。有心理学家表示,苦难教育是比较偏激的育儿方式,对孩子心智发展容易产生伤害。如果长期生活在被打压的环境,承受高强度压力,而又得不到正面反馈,孩子的性格和价值观容易变得悲观消极,造成心理创伤。也就是说,所谓的苦难教育如果进行不当,非但不能变成财富,反而可能造成成长创伤。从这个角度看,“只要你能吃苦,你就有吃不完的苦。”
那些真正坚韧的灵魂,往往诞生于被理解、被托举的温暖土壤,往往建立在对风险充分认知、合理评估的科学挫折教育之上。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从业者,都不能陷入惯性思维里,不能有“吃苦=受教育”的执念,不能形成对“吃苦”的简单代际心理投射。
(韩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