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鸢翔集,江豚逐浪。玄武湖畔水杉挺拔,老山深处虎凤蝶翩跹……近年来,南京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吸引众多野生动植物来“宁”栖息繁衍,绘就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在草木葱茏、万物竞发的初夏时节,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今年的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5月19日,南京市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浦口区响堂堂屋拉开帷幕。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新物种频频“打卡”南京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基石,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珍贵的宝藏。回顾过去,南京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共同守护南京的绿水青山、生物家园。”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青在致辞中表示。
近年来,南京以系统性思维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定》《南京市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监督管理和考核办法》,成立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联盟,划定129块生态空间保护区,总面积共计1470.98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区域的全覆盖。去年10月,南京入选“自然城市”平台,成为江苏省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不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针对秤锤树、长江江豚、中华虎凤蝶等本土珍稀动植物,南京正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精心呵护,让“罕见”变“常见”。
“今年,在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联盟示范项目支持下,我们通过保护性展示与群体扩增,让‘国宝级’濒危特产树种秤锤树回归南京市民身边,打造了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样本。”现场,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加勤围绕濒危树种秤锤树保护性展示与群体扩增研究示范进行分享。
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全文、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活动策划员高原,也分别围绕新济洲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长江江豚保护成果和移动动物园自然教育项目进行了分享展示。
中华虎凤蝶与老山有着深厚的缘分,在老山脚下建有国内首座以中华虎凤蝶为主题的自然博物馆。“蝴蝶的生存离不开寄主植物,离不开完整的生态环境。这一认知推动我们将视野拓展至老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整体保护与研究……”中华虎凤蝶自然博物馆创始人邰青轩现场介绍了南京老山虎凤蝶保护工作成效。
“从单一物种到生态系统,这些实践表明,南京正实现从聚焦单个物种保护向生态系统整体治理的转变。”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处处长吴豪表示。通过制定精细化保护政策、强化科研监测支撑、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南京正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保护体系,为珍稀物种营造良好生存环境,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精心呵护换来野生动植物频频“光顾”。在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的全域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目前共记录到3672个物种。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生态监测的持续深入,南京不断迎来新物种“惊喜”,越来越多的珍稀动植物在此被发现并记录,为生态画卷添上绚丽一笔。
今年1月,高淳东湖村发现了罕见鸟类灰斑鸠,刷新了南京物种观测记录;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再生洲区域首次发现被誉为“鸟中国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在溧水无想山,首次在天池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科研人员还在浦口珍珠泉景区内发现了两种江苏省生物名录中未记载的物种——串珠藻与叉钱苔。此次发现不仅丰富了江苏省水生生物多样性记录,为研究长江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提供了新样本,也印证了南京近年来生态修复对物种保育的成效。
积极搭建多元平台,构建保护参与“全民网络”
为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深入融合,让公众沉浸式感受生物多样性魅力,南京持续拓展生态实践阵地。继去年首批9家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亮相后,今年再度公布7家体验地名单。“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既能为野生动植物优化栖息地,又能利用市场渠道传播保护理念。”吴豪指出,“社会力量的加入将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新动能。”
“入选第二批体验地非常开心,作为企业,守护本土生态我们责无旁贷。未来我们将以科普馆为中心,设计打造生物多样性体验路线和特色体验点,构建‘一核多极、全域联动’的生物多样性体验网络。”溧水昆虫世界生态园负责人王牧表示。
“我是一只中华虎凤蝶,老山物种丰富,我和小伙伴们每天都吃得饱饱。”“我是‘鸟中仙女’——仙八色鸫,我们喜欢在森林中盘旋歌唱,人类把那里的生态资源保护得很好……”舞台上,来自浦口区的小志愿者们化身为南京珍稀动物,在歌声和朗诵中抒发对南京生态环境的热爱。舞台下,南京的生态文明教育也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连续4年开展“我是环保小局长”活动,培养了363名“环保小局长”,开展了超百项环保小课题研究;连续6年开展“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感受长江生态环境变化;连续8年开展中华虎凤蝶社会同步调查……南京通过一系列持续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本,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
除了青少年群体,越来越多的人也选择拿起相机走进自然,“沉浸式”参与和传播,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口号变为可感知的日常。
活动现场颁发了2025年浦口区“5.22”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摄影比赛获奖证书。特等奖获得者苏云用镜头捕捉到小猫头鹰灵动的眼神。“我真切地感受到,保护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在现场,她动情地分享道。
近年来,南京正积极搭建多元平台,通过举办自然教育课堂、培养青年科普讲师、开发生态旅游线路、开展主题摄影艺术展等方式,引导公众深度参与,实现从生态旁观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蜕变。
“监测网络”越织越密,让生物多样性之美持续绽放
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的正式启用成为本场活动亮点。“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是南京市首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观测场站。站内建有六大模块,涵盖功能用房、科普互动体验中心等。”浦口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倩园介绍道。
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全省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国家林草局划定的省内唯一一处森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是全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生物物种总数多达2081种(不含水生生物),占全省陆生生物物种的47.66%。因其重要的地理区位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老山成为江苏省20个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节点之一。
“观测站建成后,不仅能对老山生物多样性开展长期监测,为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还将凭借丰富的科普资源,成为市民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窗口,助力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迈向新高度。”赵倩园说。
值得一提的是,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站还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制教育实践基地,承担着对外展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成效的功能。
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建成启用,是南京持续织密监测网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工作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南京市编制实施《南京市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布点方案》,建立各类型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地和样点共114个,这些观测样地和样点相互配合,初步形成生物多样性长期观测网络,如同敏锐的感知触角,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新老朋友”的到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展望未来,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将坚决扛起建设美丽南京的政治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共同开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崭新篇章,合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