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群体·新观察|当陪诊成职业,“临时家人”好当吗
2025-05-20 07:2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胡兰兰  
1

“经常听到有人说陪诊师职业零门槛,还常被误解为‘变相黄牛’,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其实‘黄牛’只负责拿号且号源价格高,而陪诊师要全程陪同患者,从约号到检查结束、拿到报告,提供全链条服务。希望有更多人能认可这个职业的价值,也期待这个行业更加规范发展。”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后台,从事陪诊服务一年多的管婧写下心声。

随着社会需求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把陪诊作为就业、创业新赛道。这一新职业是否真的是“零门槛”,能给就医体验带来什么变化,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近日,记者走近多位陪诊师。

陪诊服务需求渐热

在南京各大医院穿梭,陪不同的患者就医,扮演患者“临时家人”,是38岁的管婧从业一年多来的工作日常。

5月12日下午两点,南京鼓楼医院门诊处人来人往。穿着红马甲、背着帆布包的管婧扶着74岁的患者陈奶奶,直奔2楼候诊处,先找座位让老人坐下,再快步去签到、确认诊室位置、查看排队情况。进了检查诊室,她又拿出小本,仔细记录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和建议。

检查顺利完成,在缴费取药环节却出现一点小状况:靶向药买不了。老人“一头雾水”,而管婧丝毫不乱,迅速和工作人员沟通,并安抚老人不要着急,“这个有政策规定,我去申请从社区医院转诊,填张表就行,您坐着等我一会。”

“还好有她,不然又迷糊了。”陈奶奶感慨道。自从5年前做了乳腺癌手术,她定期要到医院治疗、检查。“医院又大、人又多,还有那么多流程要在机器上完成,每次看病,我和女儿都在医院里转大半天。”

因为出差无法陪同,陈奶奶的女儿决定尝试下单陪诊服务。半天收费298元、全天498元,陈奶奶体验后很满意,现在到医院,挂号、排队、取药、拿检查报告、整理医嘱,已习惯找陪诊师包办,女儿通过线上平台查看检查情况和医嘱,省心还不耽误工作。

如今,找陪诊师来解决就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今年以来,管婧所在的陪诊师企业,已为500多人提供陪诊服务,接单频率相较去年高了不少。他们服务的患者里,既有子女不在身边或无子女的老年人、需要定期复查的慢性病患者,也有从外地来南京就医的患者和家属,甚至还有独自在外上学、工作的年轻人。“我们还与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部门合作,推出残疾人公益陪诊项目,已免费帮助100多位残疾人就医。”管婧说。

陪诊市场渐热,也让相关培训名额变得抢手。南京市职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副主任周业勤介绍,自2023年起,中心联合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已面向应届毕业生和失业、困难就业人员等,开设多期陪诊服务培训课程,场场满员。“目前有1000余人次通过考核,取得江苏省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不少学员进入陪诊行业,创业注册陪诊公司,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服务患者。”

当好“临时家人”不容易

陪诊服务兴起,争议也伴随而来,而“身份”误解是管婧遇到最多的问题。“很多人联系我们问的第一句就是,能帮忙加专家号吗?”管婧表示,陪诊师可以尽量按照患者需求挂号,但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他们也是靠“拼手速”抢号,并帮助患者完成就诊的每一个环节。

在社交媒体上,陪诊师被贴上“零门槛”“月入过万”“不限学历、年龄、专业”等标签。

“其实这也是误解。”半年前,25岁的程宜为增加收入,开启陪诊副业,大多通过社交平台接单,陪诊每小时收50元、代问诊每小时60元,取报告每单60元。

从看各种病挂什么科室,到各家医院擅长的领域,为让患者满意,程宜做了不少功课,也实地跑了很多医院,拍下医院楼层分布图,记录下科室、药房、缴费处、厕所、开水间的位置。

“来咨询的人不少,但每个星期只做成功几单。”尝试近半年,程宜发现,沟通成本高、接单不稳定、收入无法保证,才是初入这个行业面临的真实现状。

“月入过万”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而“零门槛”的说法也不靠谱。与管婧一起工作的陪诊师中,有学医或从事医药工作的,也有IT从业者和“宝妈”。“我们都必须取得‘健康照护师(陪诊员)’证书或人社部门认证的社群健康管理师证书,并至少参与3次残疾人陪诊公益项目,才可以接单。”

在管婧看来,随着行业发展,陪诊不仅需要门槛,而且隐形门槛更高。熟悉医院的布局与流程只是基本功,里面还有不少其他“门道”。“比如每个医院周边哪里好停车,从哪个入口进最方便,只有多跑、多留心才能掌握窍门。”

“陪诊师在患者就诊过程中要起到规划、预判、沟通、协调等作用,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还要有同理心、灵活应变能力,尽可能地化解矛盾冲突,并及时安抚患者情绪。”她举例说,面对不同患者,表达方式也有区别。“比如,给盲人患者带路,你不能模糊地说前面有椅子,而是要说往前走5米有椅子。”

这些都是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事实上,目前该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什么是陪诊师的分内之事,什么又在陪诊师的服务范畴之外?陪诊师们看法不尽相同。

程宜会将提供搀扶、临时陪床、近距离接送等服务都写进接单帖。而陪诊师丁丁则明确表示担心途中出现意外状况,不提供接送服务,但可以帮忙预约网约车。还有一部分陪诊师会带上消毒湿巾、口罩、体温计等医用品以及饼干、巧克力和水,以备患者需要。

管婧的陪诊包里,始终备着充电宝,还有用来贴提醒标签、放检查单、装药品的文件袋、塑料袋等物品。但她从不给患者提供食物和水。“这是看似贴心却潜藏风险的行为,万一患者过敏或者影响检查效果,就可能带来纠纷。”

规范发展才有更好未来

今年1月,上海印发《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明确要发展一批规范提供陪诊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和陪诊师队伍。这一消息,让管婧颇受鼓舞。“目前陪诊师尚未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对陪诊服务在发展中走向专业、走向精细充满信心。”

在南通市医疗保障研究会会长顾忠贤看来,陪诊师这一职业既能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缓解医患矛盾,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他注意到,在一些大城市,陪诊行业已吸引物业公司、养老机构等加入。“只有将行业引导和市场发展共同推进,才能让这一职业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他认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应共同发力,研究制定包括但不限于行业服务标准、从业资格标准及服务监管标准等,规范陪诊服务市场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对陪诊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周业勤表示,陪诊师优化不少人的就医体验,但要想服务特殊人群就医,单凭市场力量远远不够。一方面,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由相关行业组织编撰、完善培训课程及教材,发动大专院校、培训机构开展专业陪诊师培训。另一方面,可以整合资源,发挥社区力量,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陪诊服务。

江苏瀛元律师事务所主任杨钧辉注意到,目前在陪诊行业,患者、陪诊师和医院之间的权利义务划分不明确,一旦产生纠纷,各方维权都很棘手。他建议,要进一步清晰界定陪诊服务与医疗服务的边界,让患者安心看病、让陪诊师安心履职。

据悉,南京一些地方相关部门已有开展陪诊服务试点的打算。未来,在政策明确和行业规范化的前提下,陪诊师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和贴心的医疗服务,成为连接患者与医疗机构的桥梁。

记者手记

陪诊行业亟待走向规范化

在排队候诊的时间里,记者发现,管婧时不时地和患者聊天,内容无关病情、无关就医,只是简单的家常话,目的是纾解患者紧张情绪。

陪诊师的工作,就是陪伴患者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各种就医手续,解决看病中遇到的问题,从专业上帮助患者,从心理上关怀患者。“希望能成为医院、患者家属、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在病痛时刻温暖患者,减少他们的奔波。”这也是很多陪诊师从业追求所在。

从这个视角看,陪诊师是一份温暖的、“自带光环”的职业。

当前,这一新兴行业快速发展,种种困境也逐步浮出水面。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不健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监管等现实问题摆在从业者和消费者面前,加快规范管理和标准制定的呼声也愈发强烈。

陪诊行业亟待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之路。正如管婧希望的,她能早日拿到国家认证的从业资质证书,在这个行业作出更多贡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兰兰

标签:
责编:陈凌天